國家名師再掀方法論精品課程之學術探讨高潮

發布者:發布時間:2012-04-22浏覽次數:2177

4月18日晚,國家級教學名師盧家楣教授做客東方講壇,在西部會議中心一樓1号報告廳bevictor伟德官网11級全體碩士、博士研究生講授“教育科學研究中的靈感:學術創新的靈魂”,再掀方法論精品課程之學術探讨高潮。本次論壇由bevictor伟德官网陳永明院長主持。
盧家楣教授指出,教育科學研究主要包括兩大環節:一是發現和提出問題;二是研究和解決問題。這兩個環節對本科生和研究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來說,要求是不一樣的,并以毛澤東和李政道的談話來說明其中之差别。毛澤東曾問李政道培養大學生和研究生的區别,李政道答道,大學生是老師出題目,讓他們回答;研究生是自己找題目來回答。因此,盧教授認為對研究生來說,發現和提出問題環節十分重要,這個環節處理好了,論文的一半已經成功了,就可以順理成章地進入具體研究和解決問題的環節了。
盧教授還指出,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區别無非是後者在這兩個環節處理上更富有創新性,而從創新的本質上說,兩者的學術研究都是一樣的。學術研究必須有所創新,沒有創新性的畢業論文是不能通過的。學術創新是我們學科發展的活力,也是同學們進行學術研究、撰寫學術論文的核心。而在學術創新的兩個研究環節上都需要靈感的閃亮,靈感是學術創新的靈氣所在,是學術創新的靈魂。
接着,盧教授對靈感及其特性進行了論述,并在《心理學大詞典》(朱智賢主編)界定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靈感是人腦以最優勢功能加工處理信息的最佳心理狀态。它表現為在創造性活動中某種新思想、新形象的突然閃現,是一種思維的頓悟。由于靈感經常随機出現、沒有預兆、稍縱即逝,故表現出偶然性、突發性和瞬時性等基本特性。靈感是一個令人茅塞頓開、忽然開朗,卻又來去匆匆、似為可遇不可求的精靈。有調查發現,許多科學家以及大量科學研究恰恰得益于這一靈感。
于是盧教授介紹了捕捉靈感的四個要點:窮思竭慮、思維飽和——靈感的孕育;原型啟發、打破定勢——靈感的誘導;悠然閑适、平和愉悅——靈感的突發;随時想到,随手記下——靈感的定格。并以自己當年憑借靈感解決在全國産生影響的、作為素質教育樣闆的愉快教育現象的實質問題探索的經曆為例,詳述了捕捉靈感的四要點是如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獲得生動體現,産生實際效果的。
在這基礎上,盧教授聯系自己的教育科學研究的經曆,向同學們進一步介紹應以怎樣的心态到哪裡去捕捉靈感。由此展開本講的主要内容:從教學實踐的感悟中獲得發現問題的靈感;從對社會現象的困惑中獲得發現問題的靈感;從權威理論的不足中獲得發現問題的靈感;從延綿千年的争辯中獲得解決問題的靈感;從已有理論的啟發中獲得解決問題的靈感;從跨學科的借鑒中獲得解決問題的靈感;從研究領域的拓展中獲得解決問題的靈感。
例如,在從延綿千年的争辯中獲得解決問題的靈感方面,盧教授解決了争論了2000年的學習苦樂問題,提出了導樂觀:“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本無預定的苦樂屬性,孰苦孰樂具有動态特點:當學習滿足學生需要時便有樂的體驗,當學習不滿足學生需要時則有苦的體驗;學生樂學具有極為重要的教育價值,應為我們所倡導;能否樂學的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引導——如何使教學活動既符合教學的要求又能滿足學生的需要,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裡的實質是設法使學生之所學滿足其所需。”其研究成果獲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又如,在從跨學科借鑒中獲得解決問題的靈感方面,盧教授從物理學的“匹配”概念中獲得靈感啟示,提出了教學中的心理匹配策略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當處理教學活動,使之被學生主觀上感到滿足其需要,從而達到教學活動與學生需要之間的統一,使學生以快樂的情緒學習”,并拓展出認知匹配策略和形式匹配策略,加以實驗研究(發表于《心理學報》),從理論到操作解決了教學要求與學生需要之間的矛盾統一問題,為構建情知和諧的教學格局創造了有利條件。
最後,盧教授讓學生當場思考回答:具有怎樣人格特征的人才能更多地獲得靈感?“艱辛刻苦、合作、膽識、勇氣……”由此,既以多名學生不同角度的回答歸納作為本次學術報告的總結,又以問題提出引發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和遐想,啟發學生在教育科研中重視和捕捉靈感。他就以這樣獨具匠心的方式結束了本講座。盧家楣教授是國家級教學名師、教育學一級博士點學科帶頭人、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點帶頭人、博士後流動站站長、心理研究所所長、心理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全國教育心理學會副會長、全國心理學教學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教育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本次講座,盧教授向同學們展現了全國教學名師的風範,既讓事實和實例說話,又不乏風趣幽默,讓同學們真切感受到學術研究的艱辛與樂趣之所在。(許蘇)
Baidu
sogou